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领导致辞 组织机构 高管简介
旗下产业
设计咨询 工程建设 售电运维 教育培训 文旅农康
荣誉资质
企业资质 业务范围 信誉建设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集团要闻 集团动态 行业信息 政策法规 滚动新闻 招标公告 领导关怀
企业文化
核心理念 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 致新员工书 员工风采 名称由来 大事记 教育培训
案例展示
工程业绩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学习园地 先进典型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深度】4000万千瓦海上风电竞速

作者: 日期: 2019/8/21 10:15:34 来源:

8月的江苏盐城,暑气仍在。大唐江苏滨海300MW海上风电项目的现场,施工团队正在紧张施工。一艘艘从陆上组装基地及港口码头发运的船只,正装载着巨大主机、塔筒和叶轮,驶向机位点。

即便是夜里,工程现场依旧灯火通明。在千吨级以上多功能风电工程船的助力下,工程人员完成了海面吊装、叶轮与机舱组对等一系列工序。

不久后,风轮高度超过40层楼的海上风机将随风转动,源源不断产生电力。

中国的风电开发商们,正在争食海上风电蛋糕。他们希望在2021年底前,有更多的海上风机并网发电,让他们得以锁定高电价。

今年5月底,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显示,2019年符合规划、纳入财政补贴年度规模管理的新核准近海风电指导价调整为每千瓦时0.8元,2020年调整为每千瓦时0.75元。

2018年底前已核准的海上风电项目,如在2021年底前全部机组完成并网的,执行核准时0.85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2022年及以后全部机组完成并网的,执行并网年份的指导价。

一般而言,海上风电场从开工建设到并网投产,周期约为两年。那些已核准的项目,是否都能赶在2021年前投产,拿到高电价?

海上交付战

在平价上网的预期下,2018年已成为海上风电的核准大年。

2018年5月18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2018年度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要求从2019年起,新增核准的集中式陆上风电项目和海上风电项目全部通过竞争方式配置和确认上网电价。

随着陆上风电逐步进入饱和期,且自2021年起,新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全面实现平价上网,国家不再补贴,海上风电的开发优势开始显现。

去年,各省开始加紧核准海上风电项目。据《南方 能源观察》报道,2018年底,江苏一次性核准26个总计72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广东省在2018年核准了31个总计1871万千瓦的项目。

据界面新闻得到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各省共核准海上风电项目容量达4000余万千瓦,主要集中在江苏、福建、广东、浙江、上海、辽宁六省。

与此对比的是,2017年,全国海上风电核准项目仅为16个,项目规模为450万千瓦,仅为当前总核准项目的十分之一。

“核准潮”之后则是“抢装潮”。能否抢装成功,风机能否及时到位是关键因素。

面对开发商的交付催促,各大风机制造商感到焦虑。但因各家对于海上风电的部署战略和此前的准备不同,面对这场战役时,心态也各不尽相同。

作为中国海上风电跨越式发展的受益者,明阳智能(601615.SH)表现凶猛,在家门口已收割大量订单。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明阳智能海上风电在手订单容量达约238万千瓦,总金额157.62亿元。其中广东占比81.17%,福建省占比16.56%。

面对如此大批量的订单,该公司能否及时变现,成为开发商担心的问题。

虽然明阳智能高管在与投资者的互动中回应称,公司采用半直驱技术路线,关键部件的供应链体系与行业甚少竞争,核心部件自产,其目前的海上风电在手订单项目绝大部分已开工。

目前,明阳智能正在抓紧布局新的生产线。截至目前,其已投产七条海上风机大型叶片生产线,另有三条在建生产线将于9月全部投产。

另一大海上风电巨头上海电气(601727.SH)为保交付,已在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布局了四个海上风电生产基地,覆盖4-8MW全系列机组生产线,并将具备10MW以上超大机组的生产能力。

上海电气是一家引入欧洲成熟供应链的老牌国企。其目前引入的西门子4MW、6MW、7MW产品已相对成熟,海上D6/7/8MW产品采用同一平台设计,部件通用化高,项目间资源调配灵活,降低了交付难度。

据界面新闻了解,目前,上海电气已将今明两年需交付的30余个海上风电项目列入运营生产计划。

与上海电气和明阳智能主攻海上风电的战略不同,金风科技(002202.SZ)的天平一向倾于陆上风电一侧。虽然它最早进军海上风电,如今却被弯道超车了。

这家中国最大风机巨头披露的公告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其海上风电在手订单容量77.4万千瓦;海上风电招标300万千瓦,同比增长61.2%。

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的支持下,金风科技正在奋起直追。2018年推出的6MW平台全面替代了3MW平台产品,后推出8MW海上大容量机组,并将三峡新能源兴化湾二期项目、江苏大丰项目、大连庄河项目收至囊中。

但与陆上强健的供应链体系相比,金风科技海上产品的供应链略显薄弱。

有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金风科技海上风机从3MW跳升至6MW,步伐迈得过快,尚未培育出成熟的产业链条生态伙伴,“其6MW产品已经出现了一定交付困局。”

中国第二大风电巨头远景能源则多年坚守4MW海上风机产品。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田庆军对界面新闻称,这使远景在此次交付战中凸显了优势。目前,远景能源在手订单超过了300万千瓦。

田庆军称,远景在全球海上4MW平台供应链领域投入了七年,与主流大部件供应商已形成战略合作关系,锁定了主轴承等关键部件,到2021年年底, 海上风电系列产品总共有500万千瓦的整体交付能力。

但因迟迟未推出大兆瓦海上机组,远景能源也被业内质疑失去了海上发展先机。

2018年以来,中国海上风电大型化趋势明显提速,明阳智能5.5MW平台风机已实现批量安装,7.25MW机型已实现吊装,并预研10兆瓦以上的海上风机;上海电气8MW海上风机已下线;金风科技8MW海上风机将于今年9月下线。

对于海上风电技术研发落后的企业,有的已感受到压力。据界面新闻获悉,今年4月,在明阳智能的广东揭阳海上风电场上,有同行竞争对手爬上几十层楼高的风机上,利用精密仪器拍照,疑似窃取风机关键数据。随后,该人士被当地派出所拘留。

根据目前各省出台的风电竞争性配置办法,江苏要求海上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不低于4MW;福建海上风电项目能够获取加分项的条件是,风电机组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单机容量不低于8MW,广东的条件是海上风机产品单价容量不低于5MW。

主打4MW机型的远景能源或被关在福建及广东省的大门外。据《2018年中国风电吊装容量统计简报》,2018年,远景能源无单机容量5MW及以上的新增装机。

对于远景能源固守4MW平台产品的原因,有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因为该公司对海上机组大型化趋势误判,以及资金链问题导致大兆瓦技术的落后。

对此,田庆军回应称,远景能源只是选择了一条更平稳的海上风电发展路径。

对于未来是否跟进大兆瓦风机,田庆军表示,远景能源将更多地追求低度电成本与高价值收益。他认为,未来海上风电开发将重归理性。

抢装掣肘

除风机制造外,海上施工能力也是掣肘项目建设并网的主要因素。

近两年,在海上风电的高速发展下,集风机运输及安装、打桩、浮吊于一体的海上基础施工平台已成为抢手资源。

以广东为例,据其2020年底开工建设海上风电1200万千瓦的规划,按平均单机功率5MW计算,开工建设规模约达2400台。2018至2020年的年装机台数约800台。

按一艘千吨以上风电安装平台船年安装量60台计算,需配备千吨及以上吊装能力平台船约13艘,才能满足广东省的海上风机安装需求。

根据行业初步统计,全国目前已经下线并投运的风机安装船仅30艘,在建约10艘,吊装船资源存在一定不足。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提供给界面新闻的数据显示,800KJ(及以上)大型液压冲击锤共有21台,难以满足海上风电开工建设的需要。

有业内人士告诉界面新闻,造船大省江苏正在加紧扩建产能,用于海上风电建设。但赶制只是杯水车薪。

据界面新闻了解,海上风电安装平台、海上风电多功能抢修船、海上风电安装船等制造过程复杂,从开建到交付需要1-2年。

其次,受制于气候、天气、潮位等因素的影响,每年符合出海作业条件的施工窗口期有限。

以广东为例,其主要建设窗口期集中在4-9月,除去台风天气等影响,每年只有100天左右的作业时间,施工窗口期短,增加了海上风电项目建设的难度。

综合多种因素,秦海岩判断,中国海上风电每年的施工吊装能力约在300万-400万千瓦左右。

焦灼的开发商把希望转移到整机企业的交付能力上。但是,决定海上风电机组产能的关键在于大部件的供应能力。

“抢装潮”与供应链孱弱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海上风机快速建设的又一道坎儿。

中国海上风机的主轴承有赖于进口,国内4MW及以上的大兆瓦海上风机的主轴轴承生产并不成熟,仍处于市场渗透阶段。

远水解不了近渴。据界面新闻了解,海上风电主轴承交付排产已排到2021年。

国内5MW以上大兆瓦机组铸件生产产能有限,建设一个大兆瓦铸件厂,周期则至少需要一年时间。

此外,海上风机叶轮模具制造周期难以匹配叶轮长度增长迭代,追求“大兆瓦+大叶片”的行业趋势,使得原本供应紧张的叶片产能雪上加霜。

赶不上高电价怎么办?

核准量看似惊人,但在上述因素的制约下,一大批项目已然不能如期并网。

秦海岩预计,海上风电每年实际的新增装机量为200万千瓦,2019年-2021年底并网新增装机约600万千瓦。

他认为,由于核准前置,包括地址勘查、环评、并网、军事审批等前期工作都需在核准后开展,这也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程进度。

“盘子并不大,跃进不起来。” 秦海岩说。

据界面新闻获得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403万千瓦。初步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国海上风电新增开工规模预计1194万千瓦。截至2020年底累计并网预计790万千瓦。

这一开工和并网数据,与“十三五”海上风电的规划相差不大。2016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对海上风电提出的发展目标是,截至2020年,中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目标规模1000万千瓦,确保并网500万千瓦。

也有风电开发人士告诉界面新闻,从国家政策层面讲,海上风电竞价、平价及去补贴,是未来趋势,国家能源局正逐步削减海上风电的过热发展势头。

“目前海上风电度电补贴在0.4元/千瓦时左右,保住4000多万千瓦核准容量的高电价是不可能的。”该人士称。

面对海上风机并网交付难题,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开发商应理智看待产能现状,增加对整机企业产能的关注度,警惕因抢不到电价造成风电场面临长期亏损的风险。

该人士表示,有的项目若没能抢到高电价,很可能出现很多烂尾工程。

“如果度电成本大于电价,注定了风电场从一开始就处于亏损状态,需承受20年-25年的投资损失。”该人士说。

秦海岩认为,结合现有技术水平,合理安排施工建设周期,加强产业链协同配合等手段适度加快开发建设节奏,这样的“抢装”无可厚非。但为抢在某个时间节点前完成,违背客观规律,不顾技术能力,一味大干快上,给工程埋下质量和安全风险隐患,是行业坚决反对的。

有业内人士建议,整机企业应提升交付效率,积极稳妥地推进产业链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好政策窗口期。

在该人士看来,开发企业应甄别出能够确保在2021年底前建成并网的项目,优先开发;对于不能确保在2021年底前并网的项目,可以选择参与竞价。

另一方面,多位行业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抢装潮”可以助推风电整机制造向电气设备、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关键核心部件制造辐射扩展。并促使机组、海缆等单价及相应的施工造价成本逐步降低,从而带动初始投资、运行成本的下降,以及发电效率的提升。

他们认为,如果开发企业与整机企业能保障海上风机质量可靠,做好项目施工工程,国家层面能推动海上风电合理消纳,把握降补节奏并确保合理市场规模,海上风电将于2025年真正实现平价上网,回归市场的本质。


地址:合肥市望江西路与潜山路交口港汇广场A座1101-1120室 电话:0551-65579619
ICP备案号: 皖ICP备18015667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4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