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领导致辞 组织机构 高管简介
旗下产业
设计咨询 工程建设 售电运维 教育培训 文旅农康
荣誉资质
企业资质 业务范围 信誉建设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集团要闻 集团动态 行业信息 政策法规 滚动新闻 招标公告 领导关怀
企业文化
核心理念 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 致新员工书 员工风采 名称由来 大事记 教育培训
案例展示
工程业绩
党群工作
党建工作 学习园地 先进典型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南网国网同时踩下投资刹车 引发未来行业巨变猜想

作者: 日期: 2019/12/5 17:19:56 来源:

区块链、泛在物联、云大物移智等一系列概念炒作正酣,由此引发的关于两网未来极有可能大幅投资的较好预期,也使得各路资本纷纷摩拳擦掌。然而,平地起惊雷,国网公司突然毫无征兆的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电网投资的通知》即826号文,犹如一盆冷水,浇得一众人等一脸懵逼。

锐电君第一时间查阅了南方电网最近动态,找到一则比国网826号文更早的资讯,11月26日,南方电网报发表题为“南方电网公司《优化投资和成本管控措施(2019年版)》提出20项重点举措”的署名文章,仔细研读,锐电君发现,文章虽不像国网826号文那么激进,但其核心要义已经非常明确,那就是:要严格控制成本,学会“过紧日子”。

讲政治的直接体现

经查阅资料,一则七年前的新闻引起了锐电君的注意。早在2012年5月,时任国资委主任王勇在央企强化基础管理工作现场会上就曾表示,“中央企业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有效控制运行成本,使降本增效成为企业经营的长效机制”。而在今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指出:各级政府仍要坚持过紧日子,执守简朴、力戒浮华,严控一般性支出,把宝贵的资金更多用于为发展增添后劲、为民生雪中送炭。

政府一直在带头做表率,作为一贯以来把讲政治放在重要位置的国网和南网来说,自然也要跟上步伐。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所有的业绩指标都要为讲政治让路,这也是央企一直以来的核心思想。如此来看,两网前后脚出台相应的文件和制度自然也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

顺应经济形势的新举措

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因素的叠加影响,对两网经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从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工作部署已在纵深展开,但是,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存在,特别是全国范围环保治理工作的强势推进,对于国网和南网来说,售电量增长已经动力不足,过去几十年通过密集的资金投入换取经营业绩和资产规模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更何况,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政策的实施,更是为两网的盈利能力带来严峻的挑战。作为能源行业里的两艘巨无霸战舰,在内外交加的困境中,如何抉择,将直接影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能源行业的走向。

这种情况下,是继续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还是走精益化的新途,如何选择,已经一目了然。然而,发展方式的专变岂是一句话就能实现的。未来,两网企业在新的航程上,必然会经历阵痛,也毕竟面临难以抉择的取舍。

新形势下多方矛盾交织

从当前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情况来看,两网企业面临的矛盾是复杂的,既有来自市场的压力转化,也有来自政策层面的无奈接受,同时,也有来自民间的呼声。

首当其冲的,就是市场和客户流失与经营业绩考核之间此的尖锐矛盾。作为国资委主管下的央企,必然会面临来自国资委的经营业绩考核。考核的重点无非就是上缴利税、经营利润等数据指标。但是对于两网来说,又承担了大量的非企业职能,甚至是政府职能,而这些职能的附加,一般都是会对主业经营造成拖累的,比如扶贫等。然而,在当下,这还不是最主要的。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增量配电业务逐步放开,对两网的经营区域已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市场和客户流失风险。加之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项目遍地开花,又无形中严重影响电量增长。市场在流失,电量又上不去,还要承担大量的非企业职能,对于两网来说,经营业绩考核将压力重重。

其次,政府和民间对两网目录电价及输配电价进一步降低与高企的经营成本之间的尖锐矛盾。员工待遇好、基建投资大、管理成本高……,几大因素叠加,造成了多年来电力公司经营成本居高不下。政府有着进一步降低电价以进一步激活经济活力的政策动因,民间则有降低电价以降低生产和生活成本的朴素诉求。然而,从近年来的政策来看,降低电价已经成为政府刺激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策措施,未来,随着售电侧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增量配电业务的渐次放开,以及光伏、风电竞价和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电价进一步下降将只是个时间问题。

第三,每年高昂的基础建设投入与边际效益逐步降低的尖锐矛盾。在输电网越加完善的当下,这个矛盾在配网投资方面的体现更加明显。经历了多次的农网与城网改造,应该说无论是南网还是国网的经营区内,配电网薄弱的情况已经得到了较大改善。然而,纵观全国,大量的“局部供电能力卡脖子”现象依然突出。虽然每年电网企业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配电网络,缓解诸如低电压、频繁停电等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取得决定性的成就。配电网先天的分散、面广、线路长等特征,注定了高昂的投入与获得的收益并不成正比,边际效益的降低严重制约配电网投入的积极性。然而,处于扶贫等政策层面的需要,又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维持高投入的现状。

第四,微电网技术发展与电网企业控制权逐步削弱的矛盾。经历了十余年野蛮式成长,不管是日照资源和风力资源究竟如何,光伏和风电发电项目已遍布全国各地。截至2018年底,全国光伏发电装机达高达1.74亿千瓦,随着储能技术的突破,光伏/风电与储能技术的结合,以燃气热电联供、地源热泵、分布式风光电等为代表的综合能源服务越来越受到追捧,这种灵活、高效的能源配置方式,一方面解决了大量分布式能源并网难题,另一方面,对电网企业的控制权也带来了极大挑战。

对未来的影响

对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来说,两大电网未来资金密集发展方式一旦转换,将面临较为尴尬的局面。目前,由于配套缺失,消纳能力不足,大量的弃风弃光现象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未来,如果两大电网减少这种出力不讨好的资金投入,不仅仅已有的弃风弃光问题难以尽快解决,新增的风光电项目也将面临并网难、消纳难的局面。

对于传统的电力设备制造企业来说,本身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无一不得益于电网企业每年天量的资金投入,用完全依附于电网投资来形容都不过分。然而,电网企业投资刹车,意味着市场蛋糕的萎缩,近年来顺风顺水的制造企业必将面临残酷甚至惨烈的市场竞争。央企过紧日子,这些制造企业的日子也好过不到哪去。更何况,两大电网基本都构建了覆盖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以国电南瑞、国电南自、平高、许继等为代表的的国网系下属企业,已经占据了出身的巨大优势,民营企业只怕难以占得便宜。

对于如规划、设计、系统集成等服务类企业来说,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电网投入都减少了,个别地方甚至都没有了,还规划什么?还设计什么?制造企业好歹还有自己的工厂、生产线,服务类企业提供的是纯粹的非实体商品,还怎么活?

可以选择的转型路径

对于未来,锐电君认为,无论是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还是服务类企业,都难以在未来的市场环境中,仅仅依靠自己建立绝对优势。资源整合与战略转型,将会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路径和契机。制造和服务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进行深度融合,进可以在未来虽然规模变小,但仍然有契机的市场中,继续提供产品和设备,退可以谋求以信息和数据为核心的新型市场需求。

此外,通过优势资源的整合与重组,完全可以形成覆盖设备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全产业链条的新型综合服务企业,以全产业优势,争夺未来的增量配电业务市场空间,并迅速形成自己的战略优势。而且,随着微电网、储能、节能、综合能源等新兴市场机会的出现,也更加有利于以综合优势树立市场优势。

声音:对于电网企业,锐电君也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不一定合适,但总算是一种声音。

随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各方对于电网企业长久以来的积怨得以宣泄。电力交易机制的建立,彻底转变了电网企业吃购售价差的历史。转变重资产的发展方式,一方面固然有利于在主管部门不希望输配电价高企的情况下,获得一定的价格优势。但是另一方面,自身背负的大量非企业职能,其实才是拖累电网企业的最大原因。

新电改固然要改变电网企业垄断经营的现状,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交易体系。时代赋予了改革的动力和契机,政府的坚定决心,赋予了各方参与电改的底气和勇气,但是,锐电君认为,对电网企业的敌视观念有必要扭转。

电网企业曾经身处垄断地位,正是因为垄断和全国一张网,才给了电网企业不计成本的彻底解决国内部分偏远和落后地区不通电的底气,才有了通过发达省份的帮扶,解决落后地区电网落后等一系列的问题,才建成了全世界都要仰望和坚强电网。

但是,电力商品的价格却不是电网企业能决定的。输配电价改革首先革掉了电网企业赖以生存的利润基础。增量配电业务的放开,又给电网企业的心窝插入一把钢刀。纵观全国四批几百个增量配电业务试点,无一不是基础好、未来电量增长空间大的优质的工业园区、集聚区。诚然,要搞改革,就必须释放红利。然而,红利的释放不应以剥夺一方的收益来实现。

锐电君没有替电网说话的本意,只是就事论事。电网企业看上去是个企业,实际上背后的利润是要上交国家的。如今,直面竞争,锐电君认为,是否可以将电网企业的非企业职能剥离出去,成立类似于铁路局和铁路公司。局履行非企业职能,公司履行管理经营职能,并直面增量配电业务竞争。

总之,电改不是一家之事,所言也只是一家之言,各位老铁权当是谈资罢了。

北极星电力网联合中关村华电能源电力产业联盟将于2019年12月7日-8日举办2019增量配电项目运营与实践研讨会(第三期),此次研讨会将聚焦增量配电落地与实践过程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充分探讨增量配电试点改革最新政策、项目申报、试点现状、项目案例、商业化模式等问题,助推增量配电市场的建设。

 


地址:合肥市望江西路与潜山路交口港汇广场A座1101-1120室 电话:0551-65579619
ICP备案号: 皖ICP备18015667号-1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407号